学习二十大
47.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发布时间:2022-11-27文章来源: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依托中国生动实践,坚持胸怀天下,主动承担起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责任。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中华文化立场是中华文明的根本立足点,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扎根中国,延续血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强大的文化定力提炼展示中华文明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独特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积淀了最深沉、最深厚、最深刻的思想精华和智慧结晶,是滋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坚定历史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致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先驱们提供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便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而且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机活力。中华文明穿越五千年岁月而历久弥新,离不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创造传承。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在接续奋斗中书写了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激活了中华文明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必须以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和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之治、中国之路、中国之理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推动中国实践取得瞩目成就的根本遵循,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实践中的问题,并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加快构建具有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感染力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根本要求。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新时代新征程要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须向世界阐明、分享和推介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了以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为人类探索了一条和平通往现代化的光明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深层次表现,彰显出独特的中国精神、中国担当和中国力量,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传播中国好声音,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的真实形象,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然之举。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是中国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时期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当今国际传播格局和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键是要解决“传播什么”“怎么传播”“由谁传播”的问题,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宣介历史的中国,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故事;另一方面要宣介中国今天的伟大成就和文明成果,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人民奋斗圆梦、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故事,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传播方式的选择上,要采用面对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广泛运用各类融媒体手段和平台,灵活运用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等策略,采取多点、多向、互动传播方法,全面提升传播效能。在传播主体方面,要创新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协同机制,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民间组织等多元化的主体形成合力。在具体措施上,一是着力培养国际传播高素质人才,建强专门人才队伍,打造国际传播高端智库;二是引导和推动多元主体特别是媒体从业者、文体艺从业者、跨文化从业者主动参与国际传播,提升各类传播人员的素养;三是转变对外传播理念,鼓励海外媒体以客观、公正、全面的态度宣介中国,鼓励世界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体讲述中国故事,拓宽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壮大海外知华友华“朋友圈”。新时代新征程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推进国际传播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指出,“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而闻名于世,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儒释道融合、西学东渐,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高水平对外开放,始终与世界不同文明保持着互融互通的关系而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及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智慧源泉,已超越国界,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文化对外传播、文化贸易投资,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韩美群,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上一篇:48.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下一篇:46.从三件大事看新时代十年的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