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
124.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07文章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将文化繁荣兴盛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历史观”视域下审视,针对新时代如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中逐渐积累起来并赢得广泛认同的标记,是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回首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奇迹,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殖民掠夺,也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被蒙上了厚厚的阴霾。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才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国人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民族复兴之路从此有了强大精神依托和文化支撑。回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遭受挫折而凤凰涅槃,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其重要缘由就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孔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而不同”,和平共事、和睦相处。《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派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对“大同世界”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着深奥哲学思想。“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表达了古代先贤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充分体现了其辩证法思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则彰显着丰富的群众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治国理念。《论语·为政》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孔子对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列子·说符》中的“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则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深厚的为人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倡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启示后人要克制私欲、随遇而安、清静自守,立志做利于他人之人。《论语·子路》中提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提升自我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饱含浓浓的爱国情怀,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这些价值元素有益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有利于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相协调,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回望历史,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涌现出像孔子、孟子、老子、屈原、李白等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诞生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取向、精神品格、思想精华、文化精粹、道德精髓,历经千年亘古不变、延绵至今,为中国人民构筑起永恒的精神家园,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历史和现实都早已证明,一个否定、抛弃、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和国家,不仅不可能发展壮大,而且很可能会自毁自亡。只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文化自觉、滋养民族气质、引领社会风尚。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要求,把握社会发展大势,善于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数字信息技术,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和呈现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转化。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态势,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完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创新文化遗产展示方式。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淬炼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民族品质、时代价值、现实关怀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拓展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位,把文化的创造力、引领力与中华文化内在价值意蕴和历史传统融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创造力、生命力、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徐建飞,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3SJZD077〉,2021年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YZUJX2021—C2〉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125.厚植爱国情怀 培育时代新人

下一篇:123.观文化 守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