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三中全会的定位,决定了会议在经济改革领域意义非凡。按以往经验,一中、二中分别讨论党和国家机构人事,三中全会是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
三中全会内容一般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军队、党建七大领域展开,但经济体制改革仍是重点,一般会从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财税、城乡、开放等方面做出部署。
三中全会的内容需要市场高度关注,三中全会中点到的经济领域,未来5-10年会有相应改革变化。
历史上改革分别围绕经济体制改革(3次)、价格工资改革(1次)、农村改革(2次)、全面深化改革(1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次)展开。
信息或事件
习近平5月23日下午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其他领域改革也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实现纲举目张。
三中全会将就国家改革发展做出重大决策
三中全会聚焦经济改革发展,对各方面制度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做出重大部署。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某届),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某中),一般是在五年任期内举行七次。
一中全会通常在党代会闭幕后召开,讨论党的人事问题,即选举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
二中全会通常在次年春季全国两会前召开,讨论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即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国家机构推荐领导人选。
三中至七中全会通常在每年秋季召开。其中,三中全会通常就经济改革发展做出重大决策;四中全会推出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五中全会制定国民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六中全会聚焦意识形态和党的建设问题;七中全会承前启后,为下次党代会进行准备。
一中、二中讨论完党和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后,三中全会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而且是就国家长期改革发展方向做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重要性不言而喻,如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任务部署时间就明确要求设计到2020年。
需要说明的是,十九届三中全会在安排上略有变化,当时通过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因此十九届四中全会再度聚焦国家制度改革发展,与往年三中全会一脉相承。
三中全会围绕哪些领域改革
改革由局部探索到全面深化,但经济体制改革仍是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此后,党召开的7次三中全会和1次四中全会,分别围绕经济体制改革(3次)、价格工资改革(1次)、农村改革(2次)、全面深化改革(1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次)展开。
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具体包括七大领域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过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总结十八届三中全会6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经验,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进一步推进、进一步深化,对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更加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
三中全会《决定》的行文框架
《决定》基本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军队、党的建设七大领域改革展开。
全会一般均会通过关于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相关《决定》。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决定》的行文框架基本围绕七大领域改革展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十九届四中全会相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总体框架变化较少,顺序有所调整。
经济体制改革则围绕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财税、城乡、开放等展开部署。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从过往经验看,具体部署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涉及产权保护、国企改革、民营经济等;
二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涉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完善金融市场、改革科技体制等;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涉及健全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完善政府权责清单等;
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涉及央地财权事权关系、税费改革等;
五是城乡发展一体化,涉及农民财产权利、城乡要素流动、新型城镇化等;六是制度型开放,涉及扩大产业开放、对外投资、自贸区建设等。
文 | 周君芝、王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