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
18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发布时间:2025-01-06文章来源:

[作者简介]王占仁,西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学生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重视基础研究四个维度阐释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不仅强调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培育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价值,也为新时代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指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战略定位、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学生心理健康;五育融合;思想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学生心理健康是党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以及在福建、辽宁等地考察时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习近平指出,要更加重视健康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更加重视建设健康社会心态,强调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要更加重视“五育并举”,强调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健康不仅关乎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也是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回答。深刻领会和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将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重视精神和心理健康。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强调,“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P48)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3](P49)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P19)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广泛,它不仅包括物质和身体健康这些客观“硬需要”,还包括其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与高级心理和精神世界相关的“软需要”。对民众心理健康的重视,既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也是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青年学生“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4](P228)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习近平高度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健康问题,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4](P176)“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5](P2)“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核心在于将健康视为教育领域中最为基础且至关重要的原则。它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福祉的深切关怀,更是对教育本质和目标的深刻理解与践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应试的机器,而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健康”这一基础。没有健康,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将无从谈起或将大打折扣。

重视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习近平强调,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6]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过程中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它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智力的提升,还要注重课外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环节的加强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全过程中的贯彻落实。“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培养出体魄强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充满朝气的新时代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在同时重视和保证青年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才能让青年学生更好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使之真正成为栋梁之材,红色江山才能后继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薪火相传。

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7](P6)培育新时代学生的健康心理,事关学生成长成才、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事关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8](P9)“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9](P4-5)因此,关注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宠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有利于引领和带动健康中国战略的整体实施。

二、心理健康是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体现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10]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前提,是社会治理及其创新得以有效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P49]2019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中也提到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11](P242)这表明新时代党和政府对民众社会心态格外重视、对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健康社会心态高度自觉。心理健康是个体精神世界的和谐,健康社会心态则是心理健康在群体层面的体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以及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建设幸福中国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心理基础,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自尊自信”是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基石。“自尊”是指个人对自己价值和尊严的感受,是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的体现。“自信”则是在自我价值肯定的基础上,人们对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积极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且能够自信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和机会,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自尊自信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气度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党坚持自信自立的文化根基。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P17)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所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的自尊自信。自尊自信是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通往光明的精神支撑。只有拥有足够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才能真正安身立命,坚定地走向未来。

“理性平和”是健康社会心态的突出特点。“理性”是指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冷静思考和客观分析,不盲目跟风或冲动行事。“平和”则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和谐,避免过度焦虑、急躁和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我们要坚持主动引导、及时引导、深度引导,着力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塑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尽管理性平和、奋发进取、开放包容的心态一直是社会主流,但在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和情绪通过社交网络迅速传播,容易引发人们的极端情绪和行为,并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部分群体也表现出功利浮躁、偏执极端、消极冷漠的心态。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去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这种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有助于形成科学决策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亲善友爱”是健康社会心态的价值追求。“亲善友爱”是指在社会成员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友善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氛围。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倡导以善意和爱心对待周围的人,营造温馨、和睦的社会环境。这种心态促使人们主动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在“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下,人们能够超越个人利益,关注集体福祉,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亲善与友爱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观。

“积极向上”是健康社会心态的目标指向。“积极向上”意味着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对生活保持热爱和追求。“积极向上”也意味着个体在面对生活时持有乐观、进取的态度。人们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懈奋斗,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个人的目标和价值。这种心态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勇于尝试新事物,敢于突破自我限制,从而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当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时,人们就会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奋斗,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这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带动全体社会成员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信心和期待促使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五育并举”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路径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体系的融合,“五育并举”,既是育人目标,也是推进过程,更是实现路径。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了“五育”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坚持“五育并举”,更要坚持“‘五育’与心理健康相融合”,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将促进心理健康贯穿育人全过程。

以德育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强调:“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7](P11)“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8](P10)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4](P174)德育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德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道德规范,提升道德认知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通过德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等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这些情感能够滋养学生的心灵,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德育还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通过参与各种德育活动和实践,学生能够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种实践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还能够加深其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德育通过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其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进而促进其道德行为的自觉践行,实现以德育心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心灵的深处播下道德的种子,绽放出善良与美好的花朵。

以智慧心,在学习中增长知识、丰富见识。习近平强调,“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4](P174-175)“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4](P131)智育旨在通过教育的手段,系统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等认知能力,来帮助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升智慧水平的目标。可见,智育活动本质上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12](P222-223)读书为明理,明理为修身。知识的学习不仅会使学生在智力上更加聪颖和在学识上更加渊博,更在于帮助学生对人生、世界及自我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和积极的自我觉知。学校要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通过教育不仅使学生在智力上聪慧,也在心理上灵慧,以此达到以智慧心的目标。

以体强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习近平强调要开齐开足体育课,支持学校全覆盖、高质量开展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1](P201)体育具有“身心两健”功能。体育能够通过锻炼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增强个体的身体素质、提升免疫力,从而为个体的整体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育锻炼能够通过提升大脑的兴奋水平起到缓解压力和焦虑的作用,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能够通过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磨炼个体的意志,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面对挫折的勇气。因此,习近平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13](P187-188)学校应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强化学生的体质、调节心理状态,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更好地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身体机能的同时,固强学生意志品质,加强学生心理韧性,强化学生责任担当,使教育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以体强心的目标。

以美润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强调,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14](P191)“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5]“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11](P201)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具有相通性,都追求让学生在音乐、绘画、舞蹈和书法等各种艺术表达中愉悦心情,健康身心,激发学生对美的内在追求,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美育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和感受美,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够激发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美育,可以培养个体高尚的情操和优雅的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1](P201)学校要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开发并持续更新线上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教会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的作用,真正实现“以美润心”目标。

以劳健心,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习近平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1](P202)“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4](P25)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价值,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劳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能够帮助学生出汗、锻炼肌肉和骨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劳动不仅是创造美的过程,也是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在劳动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劳动的幸福与快乐,享受劳动的成果,内化劳动创造美、劳动者最美的劳动美育价值。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增强身体素质和培养审美能力,为未来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通过劳动教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稳健”学生耐受力和行动力,“健全”优良人格,实现“以劳健心”的目标。

四、基础研究是科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石

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近平强调:“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16]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4](P128)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基础研究的属性,又具有应用研究的属性,而应用研究需要坚实的基础研究,没有“坚实基础”的应用研究是“浅薄”的、没有生命力的。通过对学生认知、情感、动机等基本心理过程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地理解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规律,并有针对性地设计预防和治疗。因此开展心理健康问题基础研究是科学开展预测、识别和治疗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实施有效心理健康干预技术和策略的基础保障。

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由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通过基础研究,将心理学与脑科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开展“多学科融合+人工智能”综合模式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手段,从心理、生理、教育和社会等多个视角和多因素的角度动态描述学生心理健康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监测个体心理障碍及群体心理的发展变化,揭示常见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以便从更加综合的视角精准有效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并设计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综合预防干预方案,为预防和解决各种心理疾患和行为问题,提供宏观决策参考和具体执行方案。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习近平指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11](P242)“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4](P128)科学高效运行的学校心理服务体系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前提,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落实落地的保障。通过科学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心理健康促进监测评估体系、心理援助应急体系、不断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规范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加强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多方参与、全员覆盖、协同育人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风险,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培育健康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上一篇:190.光明之路正义之路——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下一篇:188.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守的重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