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刻挖掘与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搭建起社会关注视障群体的文化事业的桥梁,实现青年成长与基层文化振兴的双向赋能。6月29日,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长治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牛颜冰带领下,山西农业大学赴陵川科技支农实践队共同拜访了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体,陵川县盲人宣传队自1946年成立以来,以“太行文艺轻骑兵”的使命担当,扎根基层传播文明。这支90%成员为残障人士的队伍,秉持“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77年间累计完成11万场基层演出,足迹覆盖70万里山河。抗战时期,宣传队曾化身“党的传话员”,为八路军传递情报;新时代背景下,他们将党的创新理 论融入传统曲艺,从乡村舞台走向奥运会开幕式等国家级平台。无论条件如何艰苦,队员们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说唱艺术传递时代强音,践行“为党宣传,为人民而歌”的崇高使命。其跨越时代的坚守与奉献,成为非遗传承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动典范。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陵川县盲人曲艺队以精湛表演展现非遗魅力。队员们以紧跟时代主题的节目,生动演绎党的创新理 论,其专业演奏水准与默契配合赢得实践队员一致赞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支特殊艺术团体跨越数十年风雨,始终坚守文化传承使命。
在与曲艺队讲解员及核心成员侯奶奶交流中,实践队员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自成立以来,老队长侯松锁带领队员翻山越岭开展文艺宣传,尽管面临无固定收入、居无定所等困境,团队仍凭借顽强毅力延续至今。作为团队“引路人”与“大家长”,侯奶奶自12岁起投身曲艺队,数十年如一日照料队员生活、保障演出后勤,被队员们亲切称为“侯妈妈”。她以无私奉献精神为盲人群体点亮艺术人生,其坚守与担当深深感染在场青年学子,也让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人文温度与精神力量。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陵川县盲人宣传队以精湛的非遗表演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为实践队员带来深刻触动。队员们亲眼见证这支队伍用艺术传递信念,以行动诠释“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宣传队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品格,将激励实践队员在学业钻研与职业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注入强劲动力。
报道链接:https://m.life.china.com/2025-07/08/content_459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