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
暑期“三下乡”丨生命科学学院赴平遥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感悟分享(一)
发布时间:2023-07-22文章来源:仝晓阳 魏雨鑫

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爱护薪火传承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这种现象进一步表明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在去年暑假首次知道每年国家都会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当时我就特别好奇,期待着以后有机会去广袤的乡村看看。于是今年,在得知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始报名后,我毅然决然报名参加这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活动,有幸与志同道合、怀揣梦想的小伙伴共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参加社会实践。

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合照

早上八点从学校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顺利到达了平遥县。在王宏伟老师、李航老师、宏蕊老师以及平遥县文旅局几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平遥古城的一面城墙前。“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希望同学们把保护文化遗产的初心使命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王宏伟老师的号召下,我们明确了这次志愿活动的实践内容就是对城墙周围的杂草和垃圾进行清理,让古城墙焕发新活力。在志愿精神的感召下,我们迅速投入清理古城墙攻坚行动,手里的草越来越多,墙边的草越来越少,汗水点点滴滴流淌在我们脸上,各位老师也是很有劲地,努力地拔着一颗颗杂草。很快,长满杂草的墙边就这样干净了起来。

看到最后的成果,我们都开心地笑了笑。中午艳阳高照,虽然这项工作很累,但实践队员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很开心。我还记得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李航老师说的这样一句话,“虽然可能有的人没来平遥古城游玩过,但是我来拔过草,通过自己的力量为保护平遥古城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一件值得高兴和炫耀的事。”听到这句话的我,心中更多了几分自豪。

实践队员开展志愿活动

尽管在古城墙边拔草是一件很小的事,在其他人眼里也可能很不起眼,但对我来说,只有亲身体会了这个过程,才能更加理解其中的意义。相信不只是我,对于参与此次活动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很深的感触。文化遗产是一条源自远古、流向未来的丰沛河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它的润泽,城市价值提升离不开它的支撑。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呵护我们的母亲文化,培育我们的根。

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面积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古城内,保存着300余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在2021—2022年,因遭遇强降水天气侵袭,平遥古城墙经历了40余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山西的古建筑遗产占了全国大部分,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最隽永的诗篇,凝炼着祖祖辈辈的故事,承载着独特的精神基因,润泽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近些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和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现如今,许多的公益组织被建立起来,在文化消亡之前,前往世界各地去记录下这一个个鲜活的文化,存留住文化的火种;也有许多组织,通过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来向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号召更多的人关注它们。

实践队员参观走访平遥古城

通过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应该为保护人类的传统文化献出自己的力量。也许我们暂时无法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国家和国际舞台上为文化保护振臂疾呼,但我们可以向身边人介绍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也许我们暂时无法成为奔走在实地一线,记录下这一切的学者,但我们可以尽己所能了解相关资料,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保护文物,在我们心中点起文化保护的微微荧光。我们要传承与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民族文化的光芒更加绽放,屹立于世界文化最高殿堂!

上一篇:暑期“三下乡”丨生命科学学院赴平遥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感悟分享(二)

下一篇:暑期“三下乡”丨生命科学学院赴平遥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实践纪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