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
112.极端重要!如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发布时间:2023-10-14文章来源:

来源 |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杂志 作者雷巧玲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明不仅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起探寻从建设文化强国到建设文明大国的逻辑内涵。


一、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1.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了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是其文化根基及鲜明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五个方面,这些突出特性是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重要元素。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走自己的路。《尚书》中有“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从那时起,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未间断。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当人类迈进工业文明时,我们却成为落伍者,因而有人把中国现代化的开启特征总结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尽管这个概括未必准确,但从中我们却能深深感受到,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开启之际,我们的被动与无奈,我们是在落后就要挨打的自省中苦苦探寻自己的现代化。其间我们学过英国、学过美国,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才由外生转为内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最终成功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守正创新。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及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等创新文化滋养下,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又遵循现代化的基本规律。正是坚持守正创新,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用人本逻辑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用共同富裕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两极分化,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物质至上,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竭泽而渔,用和平发展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殖民扩张。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为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能海纳百川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也不走国强必霸的邪路。

2.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也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两个结合”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主动探索的现代化。通过对中华文明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现代活力。

3.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精神动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其中重要的缘由是我们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源泉。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源自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源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构筑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

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伟大民族精神呈现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及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创造奇迹,伟大奋斗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奋力拼搏,伟大团结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同舟共济,伟大梦想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懈追求。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的不同时期,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各不相同,所以不同时期的精神也呈现出不同主题及鲜明的时代烙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仅有时代特征,也有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信念坚定、人民至上、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些精神,不仅共同铸就了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创造辉煌的精神密码,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再创辉煌的不竭精神动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强国到文明大国的历史逻辑

从现代化视阈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就是不断进行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维度。文化强国指的是通过文化现代化实现国家文化繁荣兴盛,既是过程,也目标,是过程和目标的有机统一。文化现代化是指“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是关于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推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是现代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科学知识、法律、道德、制度、观念等的继承性转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也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从文明蒙尘文化强国的萌生、奠基、构建,再到新指向——建设文明大国,从建设文化强国到建设文明大国有其历史逻辑。

1.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被动开启与文明蒙尘

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中国的现代化却是被动开启,费正清曾用“冲击—反应”模式加以概括。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梦想。可无论是向西方学习经济现代化的洋务运动,还是仿效英式政治现代化的戊戌变法、学习美式政治现代化的辛亥革命,抑或是学习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现代化的新文化运动,都难以拯救中国,一些人甚至把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归咎于中华传统文化,提出要废除汉文字。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动探索与文化强国萌生——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这一时期开启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动探索,也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目标,是文化强国的萌生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从此中国现代化发展有了主动的精神、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以及光明的前景,开启了主动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深刻认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并坚定进行工业化的决心。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工业化,也提出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目标,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新民主主义论》是党在延安时期发展文化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奠基与文化强国奠基——提出“科学文化现代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确立,制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文化现代化备受重视,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科学文化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现代化是必然的选择。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们勾勒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毛泽东同志不仅重视如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也高度重视国家的文化现代化。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同志反复思考、不断探索“科学文化现代化”,可见他不仅高度重视科学现代化,也高度重视文化现代化。

这一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向苏联学习,但苏共二十大后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于是毛泽东同志提出必须以苏联为鉴,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尽管也曾经出现过曲折,但这些探索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对“科学文化的现代化”的探索,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及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本形成与文化强国构建——建设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开始了建设文化强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对中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深感老路走不通、邪路不能走,必须探索出适合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中国国情,邓小平同志对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行了新的阐释和调整,最早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及“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且制定了三步走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制定了新“三步走”战略。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构建国家文化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认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胡锦涛同志从国际竞争及国内发展两方面分析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国际形势而言,“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国内而言,“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因而,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实现文化自强。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渐趋成熟与文化强国新指向——建设文明大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党的二十大对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新部署,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并在前一日的调研中提出了“文明大国建设”的新表述。这一创新性的表述符合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指向。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包括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按其发展规律,建设文明大国是必然趋势。这里的文明大国指的是现代文明大国,是对中国传统文明大国的传承超越,更具现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论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时,强调要重点展示四个“大国形象”,列在首位的是“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从时间维度分析,“文明大国形象”与建设“文明大国”二者虽都立足现实,但重点不同,前者更加强调历史的积淀,后者更加注重未来发展。从建设文化强国到建设文明大国,意味着中国文化自信、文明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三、从建设文化强国到建设文明大国的叙事逻辑

1.更加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叙事的话语逻辑,有助于增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感染力

一部现代化史,其实就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历史。现代化发端于西方,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现代化被简单理解为西方化,简单等同于西方文明。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动开启的,所以历经艰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由“两个结合”,才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整体现代化。所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叙事逻辑下,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文明大国有其必然性,建设文明大国更加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叙事的话语逻辑。通过建设文明大国,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断丰富发展,有助于增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感染力。

2.更加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主体逻辑,有助于增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传播力

百年现代化的奋斗征程中,我们解决了“挨打”问题,终于站起来了;解决了“挨饿”问题,终于富起来了;而今迈进强起来的新时代,要从根本上解决“挨骂”问题。尽管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但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我们国际形象主要是他塑而非自塑。所以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故事,就要增强主体意识,要主动发声,“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什么贡献、正在作出什么贡献、还要作出什么贡献”。同时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所以,从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主体逻辑分析,建设文明大国的传播效能要高于建设文化强国的传播效能。因为,第一,文化与文明虽然很多时候被认为是等同的,但二者的区别也比较明显,文化是一个中性词,文明则是一个褒义词,指文化的积极成果,是一种价值判断。第二,文明大国中的“大国”更能强化传播的主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大国尤其要作出表率,带头讲平等、讲合作、讲诚信、讲法治,展现大国的样子”。这显然更有助于国际形象的自塑,有助于增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传播力。

3.更加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价值逻辑,有助于增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引领力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从落后时代一个时序、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对什么样的现代化,为了谁的现代化,依靠谁的现代化,怎么实现现代化等进行了独立自主的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既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也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贡献,文明大国要比文化强国更具说服力。梁启超曾经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及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中华传统文明已在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及引领力。在世界之中国阶段,通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建设文明大国,将更有助于增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在近代中国被动卷入现代化的进程之后,我们一直在向西方学习,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列文森曾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所以,只有从文明大国的形成发展历程出发,才能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密码及价值真谛,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理念重塑人类文明格局、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创新人类文明共存方式。

上一篇:113.全力提升耕地质量 着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下一篇:111.认真学习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