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生科•论语(2024-003)丨新年伊始,元旦快乐——你好,2024!
发布时间:2024-01-03文章来源:

元旦,作为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不仅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而且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与内涵。从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三个层面来看元旦,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节日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元旦由来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旦”一词古已有之,最初的含义是指农历(阴历)新年,即正月初一.古代文献中有关于元旦的记载,如《晋书》中有“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的说法,意指颛琐大帝将春季的三月视为一年的开始,即正月初一为“元旦”。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旦的具体含义和使用习惯发生了变化。辛亥革命后,随着西历(公历)的引入和国民政府的成立,1912年1月1日被正式定为“新年”,并称为“元旦”,这一称呼沿用至今。此外,还有说法提到,古埃及人在约公元前5000年通过观察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发现了太阳与天狼星同时升起的规律,并将这一天确定为新年的开始,这也是“元旦”的一种起源。

元旦改日

元旦在我国古代,指的就是农历大年初一,也就是春节这一天。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大力推行西方文化,就连日历也改了。1912年,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于是下令停止使用农历,改用西方国家通行的公元纪年,也就是公历。

从1912年开始,中国正式开始庆祝元旦。但农历元旦,是中国已经延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一开始人们并不买账,但随着国民政府规定在元旦期间放假,涉及到政府、官员、学校、商家等等,元.开始被人们认同起来,并逐渐在民间推广开来。但同时农历的无旦,也改名叫“春节”了。就这样无旦和春节都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中国的两大节日。

元旦文化的表现

现代的元旦庆祝方式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一方面,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烟火表演、音乐会等,这些活动具有浓厚的西方节日氛围。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华文化元素也贯穿其中,如家庭聚餐、拜年、互赠红包等。

同时,元旦在现代中国文化中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新年的开始,而且是一个展望未来的时刻。人们在这个时候制定新年计划,祈求新的一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欢度习俗

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元旦节的习俗。元旦庆祝活动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方式.

1.中国古代欢度元旦习俗

①古代元旦习俗

古代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其习俗,就是现在春节传承的习俗。在古代,元旦的习俗都与政治统治挂钩。历代皇朝在无旦要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挂灯笼,舞狮舞龙,游乐赏灯。

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赶庙会,饮屠苏酒,走亲戚拜年等习俗。北方家庭延续饺子宴的传统,寓意岁岁平安;南方地区通过享用年糕表达生活步步高升的愿望。

②民国后欢度元旦习俗

在中华民国诞生了元旦,无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年则称春节。中华民国后的无旦,传承的只是古代无旦的名称,其风俗习惯仍是春节习俗,如燃放炮竹、挂灯笼,逛庙会,舞狮舞龙等。

中华民国后期,在人们的心目中元旦并不是那么重要的节日,重要庆祝还是在春节。

随着时代发展,元旦习俗所代表的政治寓意已经消失,人们庆祝无旦更多的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③现代元旦习俗

在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变得更简单了。团体组织举办元旦文艺联欢会,悬挂庆祝元旦标语,各大电视台都会举办跨年晚会等。老百姓庆祝元旦节就更简单了,与家人团聚家中聚聚餐,与亲朋好友互发新年祝福信息,表达节日祝福。

2. 外国欢度元旦的习俗

外国人在自己国家也会以各种方式庆祝元旦节。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外国人会参加传统的元旦花车游行,欣赏华丽的花车和街道装饰。在西班牙,当午夜钟声敲响,民众会伴着每一下钟声吞下一粒葡萄,寄寓十二个月份的甜蜜与希望。

在北美地区,外国人经常与家人和朋友一起举办派对和聚餐,享受美食和欢乐时光。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则有举世闻名的水晶球降落仪式,万人齐聚共享跨年的激动时刻。

在亚洲,一些国家的外国人会选择前往寺庙或宗教场所祈祷和参拜,以期迎接新年好运。

元旦饮食习俗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桃汤、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椒柏酒

椒柏酒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

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一诗,以“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

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桃汤

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胶牙饧(俗称芝麻糖)

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

胶牙饧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元旦的食俗。

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盘

作为元旦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旦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

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

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厉气。”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说:“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这种食辛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鸡蛋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现。

《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

《太平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汤饼

汤饼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汤饼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馎饦法”,其中“水引”制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可知水引和馎饦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馎饦似今长揪皮。其实宋人说的“年馎饦”是一句概括语,也包括了水引。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岁时广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年糕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

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

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人,亲戚朋友间的赠答。

元旦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进行和文化的交融,元旦的庆祝方式可能会更加多元化。一方面,传统的中华文化元素可能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掘,与现代庆祝方式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元旦庆祝文化。另一方面,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也会带来新的元素和庆祝方式,使元旦的庆祝更加丰富多彩。

在传承中,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年轻一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元旦相关的中华文化传统和习俗。同时,媒体和网络平台也将成为传播元旦文化的重要渠道,帮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元旦的庆祝活动。

总的来说,元旦作为公历新年的开始,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元旦承载了古代新年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从现状来看,元旦的庆祝方式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展望未来,元旦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将更加重要,需要更多的教育和传播工作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元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节日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独特意义。

上一篇:生科•论语(2024-004)丨响应祖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军——2024年春季征兵开始啦!

下一篇:生科•论语(2024-002)丨生科院召开学生分会2023年度工作汇报会